
《童年的馒头》读后感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馒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的馒头》读后感1童年就像人生这片沙滩上的一颗贝壳,充满了趣味与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时间飞逝,一转眼,而我已初中生了,童年的一点点记忆已慢慢地消逝于岁月的年轮。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我的印象中,童年伴随着快乐,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无忧无虑。
岁月静好。初中生每天过着千遍一律的学习生活,让人提不起一点兴趣。“学习、学习”的话语不断充斥耳边,又让人生厌。再读高尔基的《童年》,以一个当代青少年的心灵去感悟高尔基,期翼自我灵魂洗涤也好。
这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他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于是跟随着悲痛欲绝的母亲投奔外祖父。暴戾、专横的外祖父经营着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他在外祖父家生活,并不如意,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毒打。同时还有两个自私、贪得无厌,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也歧视他。他还要承受表哥们的欺负和责骂,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在十岁那年,他被迫走上了社会。他的童年就这样结束,充满着痛苦和悲伤。后来,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打过许多杂,受过许多苦,但他都坚强的挺过来了,我非常同情阿廖沙,但我更佩服阿廖沙的坚强,不屈服人生。< ……此处隐藏4243个字……老师给我们讲卷子,最后一题是一篇阅读短文,在中午我写这道题的时候,就觉得有种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我想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也都有所体验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的学校在儿童节那天给每个孩子发三个馒头,可是作者在回家的途中,像是被饥饿的魔鬼缠住,最终,作者把那三个馒头一个个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但是母亲的宽容却使自责的我变得懂事了、成熟了。
在这篇文章中,开头回忆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贫困,写出了三个馒头的珍贵以及家人对馒头到来的渴望,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旧社会的画面;文章的中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与邻居家孩子心理活动的截然不同,同时写出了作者的愧疚;文章最后写出了母亲对作者的宽容和对作者当时心情的了解,并写出了作者在那一天里长大了许多。
我对这片文章最深的理解就是作者母亲那伟大的母爱了,我们的母亲一定也想文中作者母亲那样关爱我们,母爱是空气,当它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却很忽视它对自己的重要,在那薄薄如母爱一般的空气里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有时简直使人难以窒息。
我的母亲虽然有时有些严厉,但世界上哪一个母亲把爱自己的孩子呢?平常,妈妈每天不辞辛苦的给我做每一顿饭,晚上的作业她亲自检查签字。
为了感谢我们的母亲,我们除了好好学习,已经没有任何报答的理由了。为了表达出我对妈妈的爱,我特地写了一首抒情小诗:
妈妈的爱是一双温暖的手,那双手温暖了我的心田;妈妈的爱是一把扇子,那凉丝丝的风带走了热气;妈妈的爱是那厚实的棉被,它使我免去了生病的担忧;妈妈的爱是一把大伞,他挡住了我头顶上的雨丝。
我爱我的母亲
真眷恋当时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啊!
当你看了这篇文章,是否有所启发呢?那就留下感言吧!